临泉:“姜”来更可期
初冬时节,临泉县皖西北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里,车水马龙,人声鼎沸。一辆辆装满生姜的货车、三轮车进进出出,数百名工人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,把一万多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挤得满满当当。种植户、经纪人、采购商围着生姜团团转,一车车生姜卸下,一笔笔交易完成,把稍显逼人的寒气驱散得无影无踪。
临泉生姜丰收(临泉县委宣传部供图)
“原来的生姜市场运营一年,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本地的生姜产业发展需求,扩大市场规模势在必行。”交易市场运营负责人刘红说:“通过多方努力,皖西北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,并于2024年10月8日投入使用。目前,市场有24家企业入驻,吸纳200余人就业。
据了解,皖西北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总投资约2500万元,占地33亩,为附近的生姜种植户提供了广阔的交易平台。
生姜大市场的投入运营,带来了生姜交易的异常活跃。
“你这生姜品质不错,一斤2.5元,工人修整费一斤1角另算。”生姜经纪人牛修广对姜农吴世彬说,“这个价格在走量方面已经很不错了,可以放心出手。”
很快,这笔交易达成。
在牛修广和工人卸货、清理、称重的间隙,吴世彬已经算起了今年种植生姜“收入账”:一亩地产生姜8000斤,按每斤2.5元计算,扣除各种成本,保收计算,一亩地纯收入超过1万元。
据吴世彬介绍,20多年前种姜费时费力,他和老伴只能种三四亩地;2016年前后村里鼓励发展生姜产业,加上有了生姜开沟机、起姜机,种植面积增加到10亩地;这两年镇里有了生姜交易市场,也有了冷库寄存服务,他又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。
受益的不止姜农,还有附近的村民、采购商和经纪人。
“现在来交易行,每天都能找到活干。”正在清理生姜的高塘镇居民贾子珍告诉记者,“一斤一毛,一天轻轻松松百十元收入。”
这边生姜还没清理完,牛修广又收到广西采购商宋维昊的20吨生姜订单。
“临泉的生姜辛辣质脆、纤维少,深受市场青睐,交易市场也方便我们挑选到更多更优质的生姜。”宋维昊告诉记者,自11月份以来,他一直在高塘收购生姜,计划在临泉经开区冷库寄存2000吨生姜。
“皖西北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让种植户有了销路,村民有了就业机会,收购商少了奔波,也让我们有足够大的场地收购农产品。”牛修广说。
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,整合周围村镇农产品资源,方便农产品交易、种植、储存以及物流的发展,月交易额达6000万元,带动劳动力就业400余人。
“这个市场的建成,对种植户来说是个大好消息,卖着方便,价格也好。”吴世彬说,“种了半辈子生姜,以前老被大起大落的价格“鬼市”折腾,赚一年亏一年,现在好了,市场建有冷库和深工项目,可以调解市场,让生姜价格相对稳定,对种植户是个鼓励和保障。”
据刘红介绍,中姜公司在临泉经开区启动了冷链仓储加工、姜茶姜酒深加工项目,计划打造生姜优质高产育种基地,通过延长产业链,持续做大做强临泉“姜经济”,助力当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临泉县是生姜种植大县,的生姜因形似虎头而得名“虎头姜”。目前,全县虎头姜种植面积达8万亩,年产量超过60万吨,被收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。
发展特色农业,科技成为关键变量。临泉县通过就地保鲜、冷链物流和深加工,生姜系列产品不断涌现,临泉的鲜姜当日采收出来,第二天就能出现在南京、上海等“长三角”地区城市的餐桌上,而姜粉、姜片、姜油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倍受青睐。生姜产业不仅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、撑起了群众的“钱袋子”,还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健康发展。(赵怀勇)
生姜临泉县牛修广临泉吴世彬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